今天是2024年05月01日   
   站内搜索         
首页>精品地学研学路线、课程>
返回上一页
路线组成:桂林理工大学地质博物馆—阳朔县月亮水岩
路线主题:月亮水岩石灰岩岩溶洞穴特征和成因考察
研学路线时长:桂林理工大学地质博物馆开展45分钟课程,从桂林市出发大概1个小时左右到达月亮水岩,通过10分钟左右简单培训,换上专业登山鞋,戴上专用头盔即可开始,根据不同的年龄段学生,在洞内的游览和讲课的时间为1.5—2小时,出洞口返回入口处需要0.5-1小时,返回市里需要1个小时,整个过程需要5小时左右。
扩展知识:月亮水岩及周边相关资料,喀斯特地貌形成的过程,溶洞形成的气候条件,洞内生物特征,以及喀斯特地貌在中国的分布范围。
课程内容:
(1)溶洞的形成过程
在几千万年之前通过沉积作用形成很厚的灰岩,沉积过程中不断有生物被迅速掩埋并保存下来形成古生物化石,在潜水面附近地下水沿着灰岩的裂隙交叉部位或岩层面不断溶蚀、侵蚀,逐渐形成暗河,由于地下水的侵蚀作用地下暗河规模不断扩大,之后随着构造运动地壳不断上升,形成多层溶洞。
(2)洞内堆积地貌
由洞内滴水形成的有石钟乳、石笋、石柱。其中石钟乳是地下水从洞顶渗出,由于压力、温度的变化,碳酸钙沉淀形成的挂在洞顶的倒锥体具有同心圆状构造,表面光滑,锥顶尖锐。石笋与石钟乳正好相反,由滴到洞底的地下水中的碳酸钙沉积形成的锥形体,从洞底向上生长,具有同心圆状构造,但是表面不光滑,具有波状起伏或呈疙瘩状,锥顶圆钝。石柱是当石钟乳不断向下生长,而石笋不断向上生长两者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,最终两者连接形成石柱,石柱的形态在连接处直径略小,上部和下部形态分别与石钟乳和石笋一致。
由洞内流水形成的有石幔、石旗、边石等。石幔是含有碳酸钙的水从洞顶或边缘缝隙渗出,沉淀形成的帷幕状的堆积体,表面呈波状或褶皱。边石是地下水流过洞底积水塘时,在边缘形成的碳酸钙沉积。
(3)溶洞的生态意义
地下溶洞中各种类型的沉积物代表了不同的形成环境,可对古环境有指示作用。石钟乳指示温暖湿润的古气候,地下水和地表水都比较丰富。岩层中的古生物化石反映了他们生活环境的特征。此外,洞内现有生物如鱼类、真菌类、蝙蝠等,根据现场生物的特征描述溶洞内的环境特征。
▪ 研学路线教材
▪ 安全帽▪ 头灯▪ 地质锤
▪ 放大镜▪ 地质罗盘▪ 卷尺
▪ 铅笔▪ 笔记本▪ 对讲机

联系我们